Rare Neurological Disorders

小腦萎縮症疾病 SCA

「第十四屆國家新創獎」

圖片來源:陽明醫學院

小腦萎縮症之臨床與轉譯研究

神經退化性疾病「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s, SCA)」是一群因脊髓及小腦功能失調疾病的統稱,目前完全沒有能治療或減緩症狀的藥物。

宋秉文醫師畢生致力於小腦萎縮症的研究,與陽榮小腦萎縮症研究團隊共同發現第22型小腦萎縮症(SCA22)家族、找到SCA22病變相關基因KCND3 ,不僅是世界第一個發現,未來可望成為治療病因為類似機轉的小腦萎縮症的新契機。

並且建立SCA22疾病小鼠模式的團隊,成員之一的鄭子豪教授發現,轉錄延伸因子Spt4(小鼠及人類同源基因稱為Supt4h)可影響三核酸重複擴張基因的轉錄作用,證實調降亨丁頓氏舞蹈症模式小鼠的Supt4h表現量可改善病理特徵及延長病鼠壽命。


相關報導|國家新創獎 (詳全文)|陽明醫學院 (詳全文)|臺北榮民總醫院 (詳全文

小腦萎縮症疾病簡介 Spinocerebellar Ataxia

作者:宋秉文教授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雙和醫院神經科 暨 陽明大學醫學院/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

什麼是小腦萎縮症

小腦萎縮症不是單一種疾病,而是一大群症狀相似的後天環境或遺傳基因變異引起的的小腦疾病的統稱,本文特別要討論的是遺傳型的小腦萎縮症。因脊髓及小腦功能失調的症狀,在我國衛生福利部的官方名稱又叫做「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有些「共濟或運動失調」的症狀可能是由於脊髓或周圍神經病變所引起,不見得一定來自於小腦萎縮。

疾病特徵

顧名思義,共同的症狀是因小腦萎縮、小腦功能不良所引起的緩慢漸進性的「運動失調」-身體運動協調功能不良,包括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寫字字體不清晰、手部細緻運動不良以及步履不穩,或因脊髓功能不良所導致的步態不穩。除了以上的現象之外,有的人還會有因神經系統其他部位病變引起的症狀,例如複視、巴金森氏症、癲癇症、肌肉萎縮、四肢感覺異常或肌躍症等。不同的原因或基因病變患者又可有些獨特的症狀(表一)。

發病的年齡在不同類型的小腦萎縮症稍有不同,一般而言,遺傳型的多半都是在青壯年發病,20至50歲之間,患者往往已經成家立業,變異的基因可能已經遺傳給下一代。為了避免這種現象一再重演,許多有家族遺傳史的家屬常關心詢問「症狀前基因篩檢」或「產前基因篩檢」是否可行。

診斷

小腦運動失調症可分為遺傳型及散發型。

    1. 遺傳性運動失調症:可因遺傳的方式又分為體顯性遺傳、體隱性遺傳、性聯遺傳及粒腺體遺傳幾類,每一類可依變異基因不同又再分型。
    2. 散發型運動失調症:原因包括酒精或藥物長期服用引起的小腦萎縮症、維生素B12缺乏、多發性硬化症、血管疾病、原發或轉移性腫瘤,或腫瘤(卵巢癌、乳癌、肺癌)引起的遠端效應,多發性系統萎縮症 及神經發育異常(如Arnold-Chiari malformation)。

遺傳模式

過去20年來,醫學界對小腦萎縮症的研究已有長足的進步。首先是釐清小腦萎縮症的分類(根據分子基因學的研究),如前段所述,小腦萎縮症的臨床症狀雖然複雜,但依遺傳的方式大體上可分為散發型、體顯性及體隱性遺傳、性聯遺傳及粒腺體遺傳等幾類。知道詳盡的家族史是非常重要的,醫師可以據以判斷遺傳的型式;不同種族的人,有不同的小腦萎縮症的好發率。若為隱性的遺傳,就要仔細詢查是否有近親通婚的可能。有時遺傳的型式不是那麼容易判斷的,看似顯性的遺傳,事實上可能來自於隱性的遺傳基因變異(尤其當這些隱性的遺傳變異在人群中的盛行率很高時),譬如福來德瑞克氏運動失調症或威爾森氏症。因為遺傳性小腦萎縮症可能合併有其他系統的症狀,因此詢問家族史時,一定要很徹底地詢問包括各種神經系統的症狀。

流行病學

在台灣地區,還沒有人做過徹底的流行病學研究調查運動失調症的盛行率。一般而言,在世界各地,隨著地域及人種不同,小腦萎縮症的盛行率也不盡相同(圖一)。

參考別的國家及地區研究的結果如下:

在荷蘭,小腦萎縮症的盛行率粗估最低是每10萬人中有3人,第3型及第6型小腦萎縮症為荷蘭地區最常見的亞型;在日本及歐洲,同樣第3型及第6型小腦萎縮症頗為常見;有些亞型,只曾在某些特定的人種出現過,例如第10型僅見於墨西哥人。

隱性的小腦萎縮症較少流行病學研究,白種人中福來德瑞克氏運動失調症最為常見,盛行率約為每10萬人中有3~4人,東方人種中較少見。

總結來說,遺傳性小腦萎縮症的盛行率,最少每10萬人中有6~7人,散發型案例的盛行率可能相同。

篩檢方式

分子基因檢查有極高的敏感度及特異性,若家族致病的變異基因已經被準確地鑑定出來,則患者家族中有可能遺傳到變異基因的家屬,皆可在遺傳諮詢師的協助下,適時進行以下的基因篩檢:

  • 對尚無症狀而目前已成年的親屬的症前篩檢
  1. 對於目前無法積極治癒的疾病,任何的症前篩檢都應謹慎為之,三思而後行,因基因檢測雖然準確,卻無法預測受檢者何時會發病、發病後的症狀、嚴重程度,及未來進展的速度。
  2. 如非因特別的理由,過早知道個人未來的命運未必是有益的,反而可能衍生許多始料未及的後遺症。
  • 對目前尚無症狀的未成年的親屬進行篩檢
  1. 對於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的晚發性疾病,世界各國都不鼓勵目前尚無症狀的未成年當事人進行篩檢,主要理由是:
  2. 該未成年人可維持未來選擇知道或不知道自己基因狀態的自由將因過早檢驗而被剝奪。

該未成年人未來在家族中及社會上可能會被烙上標籤,對他(她)的受教育及工作權益都可能產生影響。若該當事人雖未成年但已有症狀,當然又另當別論,以基因檢測來確定診斷,利多以弊。

產前檢測

顯性遺傳的小腦萎縮症雖然有50%的遺傳機率,但只要確實做好產前篩檢,是可以將機率降低的,對於篩檢的部份,罹患小腦萎縮症疾病的個人或家族可以在產前做基因篩檢,方法共有三種:「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絨毛組織採樣」、「羊膜穿刺」,等。

透過胎兒絨毛膜採樣(懷孕9-11周時)或羊水穿刺(懷孕16-18周時)取得胎兒細胞,可供取DNA進行基因變異篩檢或連鎖分析。學界目前對晚發性遺傳疾病進行產前篩檢仍有倫理上的爭議,因父母和醫師的認知可能不太相同,宜謹慎為之。

這三種篩檢方式,因技術不同而在檢查時間、優缺點、適用對象上,皆有各自應注意與了解的地方。針對這些特點上的差異,透過以下的表格說明,讓病友們能夠有初步的了解。

DNA貯存

將DNA貯存起來,以備未來科技更進步時,可以做更多項目的基因檢驗。對於篩檢的部份,罹患小腦萎縮症疾病的個人或家族可以在產前做基因篩檢,方法共有三種:「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絨毛組織採樣」、「羊膜穿刺」等。

治療原則

目前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只有維生素E缺乏或CoQ10缺乏所引起的運動失調症狀可以藉由補充維生素E或CoQ10而使得症狀改善。物理及職能復健治療可有限度的穩定狀況。使用手杖、助行器、輪椅可減輕患者行動的不便,特殊輔具可幫助寫字、扣釦子、使用餐具。語言治療可幫助改進溝通能力,未來電腦科技在許多方面都可能幫助病人。